授 课 计 划
2016— 2017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 澳门新葡萄新京app官网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编码: 23A08009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 36
学 分: 2.0
授课时间: 周一第3,4节{第1-18周}
授课地点: 11J6102
教 学 班: 社工1501
授课教师: 龚晓洁
填报日期: 2016年8月 27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通选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骨干通选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等。本课程的内容既突出基础知识,又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从历史到现状等各方面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学领域框架。本课程授课方法注重课堂讨论式教学。授课过程经常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求学生在学习社会学基本知识体系后能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客观分析自我与社会。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概括地掌握社会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和课程的基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课程讨论,并把这些要求均作为平时成绩的测量标准,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和课程要求相关的论文写作,作为平时作业的测评,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考核。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突出通选课程的特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本课程共30个学时,分10次授课,前6次课每次课讲一个社会学专题,后4次课,两次课讲授一个专题。平时成绩的考察中出勤和课后作业作为主要评定指标,辅导答疑则主要利用课前和课间休息时间进行,或通过网络邮件交流进行,也可在教师无课的闲暇时间在系办公室进行,
三、成绩考核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总成绩(100%),其中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讨论(30%)、作业(40%)、出勤情况(30%)。总计100分
(1)课堂讨论为30分。
(2)作业成绩为40分。成绩分配方法是:优秀(35—40分):完成且准确;良好(34-30分):完成但不全面;中等:(29-25)简单完成但不全面;及格(20—24分):大部分完成;不及格(0—20分):大部分未完成。作业内容:提交自传报告一份。作业要求:能够根据调查要求,选择调查题目,通过实地调查,搜集完整的资料,观点明确,能够提出一定的自己的见解;论述逻辑条理,语言流畅,态度认真,写作格式规范,符合字数要求
(3)考勤成绩30分。分配方法是:优秀(10分):全勤; 良好(9- 8分):缺勤≤课程总学时1/10;中等:缺勤(7—6分)< 课程总1/8学时;及格:缺勤(5分)<课程总1/5学时;不及格(0—5分):缺勤>课程总1/4学时。
(二)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成绩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龚哓洁、张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1.王瑞鸿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查尔斯•H•扎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 、孙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徐愫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乔斯•阿什福德、克雷格•雷克劳尔、凯西•洛蒂著,王洪亮、李艳林、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6.费尔德曼,苏彦捷译等:《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7.谢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8.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教师联系方式:sl_gongxj@ujn.edu.cn
课后答疑,网络答疑。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1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 人类行为
二、 社会环境
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取向
目的要求:本章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础部分,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普通人类行为、成长、社会环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练习题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它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练习思考题
第2-4周 学时:6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层面的理论:基因与染色体;基因遗传规律;基因变异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心理层面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发生认识理论;道德发展理论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层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社会性别理论
目的要求:本章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础部分,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各流派的理论。
第5周 学时: 2
第三章:胎儿期
一、胎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三、胎儿期相关问题及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胎儿期的发育过程及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胎儿期相关问题及干预。
第6周 学时:2
第四章:婴儿期
一、婴儿期生理发展
二、婴儿期心理发展
三、婴儿期社会性发展
四、婴儿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有关婴幼儿期特征、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及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
第7周 学时:2
第五章:幼儿期
一、幼儿期生理发展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
三、游戏
四、幼儿期社会性发展
五、幼儿期的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第8-9周 学时:4
第六章:儿童期
一、儿童期生理发展
二、儿童期心理发展
三、儿童期社会性发展
四、学校的社会化作用
五、儿童期的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期,幼儿的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及这个阶段出现的游戏。
第10-11周 学时:4
第七章:青少年期
一、青少年期生理发展
二、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三、青少年期社会性发展
四、青少年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及青少年期出现的相关的问题。
第12-13周 学时:4
第八章:青年期
一、青年期生理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
三、青年期社会性发展
四、青年期相关行为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青年期的发展理论、婚姻生活和工作。
第14-15周 学时:4
第九章:中年期
一、中年期生理发展
二、中年期心理发展
三、中年期社会性发展第四节
四、中年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对成年人的生理变化的分析,理解和掌握成年人家庭的调适及面临可能的失业。
第16-17周 学时:4
第十章:老年期
一、老年期生理发展
二、老年期心理发展
三、老年期社会性发展
四、老年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
目的要求:通过对老年期学习,了解他们生理特征,老年期的心理老化、成功的老化及影响老年人发展的影因素。
第18周
复习
七、我的教育哲学和学习成功的技巧介绍
(一)我的教育哲学;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一:许淑华-农村社会工作授课计划
下一:龚晓洁-生活中的社会学(通选课)